教學演示教師
高雄市立中山高中/潘柏宸、李元君老師
時間
2022.07.02 10:30-12:00/13:30-15:00
劉素華、潘柏宸
我們從「河」開始
在地學,對學生來講很扁平,沒有立體感,遑論人與環境的互動共感。
從地理課本背了尼羅河、長江,但你知道學校旁的那條溪叫什麼名字嗎?當外地朋友來到你的家鄉,你會帶他去哪裡走走?如果回答都是「不知道」的話,那麼就很適合上一堂像「後勁嘻遊記」這樣的在地課程。
我們從何開始?從學校旁的溪流「後勁溪」開始。

當單一學科不足回應學生認識在地的風土與自然,向來習慣單打獨鬥的國文、歷史、地理各科,從105學年起開啟合作之路。老師們從「河」開始,決定拿掉學科本位,把在地與生活拉進來,帶學生往外看,說自己與這塊土地的交疊與連繫,表述自己面對環境變遷的推探與回應。
不單是教室的一門課
學校拐了彎就是楠梓加工區,過條馬路就能看到「後勁」。工業區的產業變化、新舊部落的座落疊映、後勁溪的環境議題等,都是最貼合學生生活的學習素材。

在地風土紀事與古今地圖,成了學生認識這裡的開始。教師運用新課綱的理念和學校的課程地圖—以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將「後勁嘻遊記」校訂必修課程聚焦在「變遷」,以「河流變遷」、「聚落與祭祀文化」以及「地景變遷」為三大單元,藉由小組討論、圖文創作、地景變遷道具包的抽絲剝繭、五輕議題的公民影像報導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在地,看見家鄉。老師們更直接把學生帶出圍牆,那種實境感與學生的專注,親撫著蜿蜒的河道、追憶舊部落裡消失的河道、蹲跪尊佛前的虔誠臉龐,一個個凝神佇立的背影,帶給身為課程設計者的老師們許久不褪的悸動。

向河走去,我們將帶領學生去遠方
帶學生看河道、地景變遷,觀察聚落人群與祭祀文化,已成了「後勁嘻遊記」的日常,一群可愛又可靠的教學夥伴,與學生洋溢青春笑語同行,閱讀在地,映照古今!我們從來不在意他們是否成為卓越的攀越者,而是希望能走入生活,與環境對話,打開五感,擴展生命的邊界,學會生活、呼吸與感謝。

未來,我們依舊行過渠道,走入藍田,帶著一屆又一屆的青春從河開始,向河走去,帶著學生一起去遠方。
相關課程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海洋專題研究
四周環海的臺灣,你曾關注過海洋對於我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影響嗎? 本課程希望透過海洋的各個面向,重新激發學生對海洋的關注。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淡水學
從淡水出發,以始為終認識這片土地。整合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述說生命故事,探究地方議題,策劃導覽活動,通力完成主題研究。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翻轉空間造化美」:跨域美感素養的課程實踐
打破學期間課程單元各自獨立的藩籬,以每週一單元扣緊課程核心,規劃12週課程,以培養本校博雅建中人與品味、品質及品格的三品人生哲學為教學願景。

天主教聖功學校財團法人臺南市天主教聖功女子高級中學
媒(沒)有人說的故事
本課程帶領學生嘗試以報導的角色走出校園,將自身作品經由企劃、公關等方式傳播和行銷,讓外界看到高中生也能關心公共議題並進行倡議。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
透過藝術的學習 X 生物藝術
一、從STEAM教育出發,以生物、藝術、文學、生活科技做為跨領域整合的課程內容。 二、透過策展任務,學習創意展現、團隊規劃與執行。 三、省思環境與人我關係,強化正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