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鍾蔚起 教授
講者
林崇熙 院長
時間
2022.07.01 14:40-15:30
林崇熙院長學習歷程與職涯的關鍵詞是自主、跨界、思辨與創新。大學念的是動力機械,進行歷史研究所,赴美完成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博士學位。他最常說的是「人生的生命路徑有不同的可能」,常鼓勵國教院研究院要進入學校和不同產業的田野,貼近不同生命的脈動,才能體驗與發現教育真正的問題與潛力。
林院長學術興趣在於「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尤其著重於科技政策、科技史與知識論。其後因緣際會從事地方文史研究、社區營造、博物館、地方文化館、文化資產保存等領域,依然以知識論與政策關懷貫穿連結跨領域,企圖發展具在地意義的文化資產學及博物館學,並參與了文化政策、博物館政策、社區營造政策、科技政策等研發、撰述或評估。
社會參與方面,早年擔任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理事長,促進地方文史與社區工作者共同關心與參與地方文化行動。其後擔任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及臺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促進跨領域學術社群的運作與社會議題連結。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任內,推動文化平權從設施平權、近用平權、到知識平權,透過公私協力策展及國家文化記憶庫促進歷史共筆式社會參與。
教育發展方面,參與或協助推動教育部通識教育中綱計畫、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高教深耕計畫、高等教育評鑑等。在雲林科技大學除了參與成立臺灣第一個文化資產保存系所,在通識教育中心以「募課平台」及微學分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及跨領域探索,並首創於通識教育中心開設授予學位之前瞻學士學位學程,讓不適應一般科系體制的技優生得到量身定做的學習規劃,以適性適才發展;並由此成長為新型態學習的未來學院,可謂為體制內創新創業。
本次的講座以提問「為何高中?」深入辯證高中教育的本質與定位。高級中等教育法所列四類型高中,各有其育才的目標,若從人的生涯發展進程,高中是什麼呢?相對於高職(原本)旨在培養技術人員(因而有清楚的主體性),高中卻說不出培養什麼專長,讀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作為附屬於大學考試的存在,如何有主體性呢?因為主體性模糊,因而高中教學存在「任務」與「內容」兩個面向內在的二元矛盾性。院長將深入針對此二元矛盾性進行「正反合」,激發大家重新思考如何突破與提昇高中教育與未來學習的路徑。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tuhMnKC_m_E
相關課程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
左營「好」學~行動探索
透過學生、課程與地方三端的接觸點與實踐任務,讓學生展開生活中發現問題的洞察力及帶著走的社會關懷行動力!一起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好!

桃園市立內壢高級中等學校
媒體識讀停看聽
時下資訊爆炸,本課程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了解新科技的影響,拓展多元國際觀,進而正確分析、應用媒體,成為獨立思考的閱聽人。

國立馬公高級中學
海洋文化獨木舟理論與實務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
透過藝術的學習 X 生物藝術
一、從STEAM教育出發,以生物、藝術、文學、生活科技做為跨領域整合的課程內容。 二、透過策展任務,學習創意展現、團隊規劃與執行。 三、省思環境與人我關係,強化正向思考...

新北市立新店高級中學
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
「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為本校亮點課程,由公民與社會與英文科協同進行,課程目標為引發學生關注生活周遭的公共事務,選擇方法加以研究,建構多元觀點,培養獨立思考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