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優現場| 課程體驗

疫情時代下的建築

本課程以建築單元為主、現行疫情時代議題為輔,引入ORID討論法及線上資源,讓學生完整培養以觀察、分析、思考並嘗試解決的素養歷程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李奕萱
其他
部定必修
藝術

本校位於台北市內湖區,以科學專才立校,並設有專題課程,學生皆能完整學習探究學科歷程。

此次課程以高二美術科一般課程中的「建築」單元為主體進行實驗,除扣合本校美術科於高二規劃之「環境議題」下的教學外,更考量本校學生的性向作為發展,「建築」除為美術課綱中的重要單元之外,建築中包含的工程、物理等概念也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此次更嘗試將現下的疫情時事扣合,作為引發思考解決的論點。

課程規劃上分成五小節,每一節約使用一至兩堂課:

(一)建築與結構小史:讓學生了解各年代的建築特色,以及建築中所使用的結構工程之美,並採以半自學與加分討論機制學習。
 

學生課堂表現一
 

學生課堂表現二
 

(二)疫情與生活、建築的連結關鍵改變討論:了解建築史後,導入事件和相關文章,以教師設計ORID討論單,讓學生先分享對疫情的感受,並以此過度連結至疫情與建築的關係,並請學生思考疫情下對居住環境的衝擊與建築的改變。
 

ORID討論單
 

(三)雙點透視練習:為使學生先建立空間概念,請學生練習建築常用的雙點透視。
 

透視圖練習
 

(四)創作雙點透視建築設計圖:銜接之前所討論的建築改變,請學生套用至雙點透視圖中,以此設計建築。
 

學生作品
 

學生作品
 

(五)創作、檢討與回饋:請同學互相回饋,可欣賞並參考同學的作品,以充實個人線上教學中缺乏同儕討論的思考部份。

課程中雖遇到課程由實體轉為線上的歷程,但也因現今有多樣多元的線上資源,使得課程銜接順暢。例如使用Jamboard即能達到線上展示學生作品與票選的活動,而示範則以預錄影音請學生觀看,再輔以教師教學。

學生在經歷思考與討論的歷程後,作品則有更多元的表現,有的致力於將室內空間的使用延伸至建築外觀上,並且將室內空間做了更多彈性安排;有學生則關注建物間的距離安排,並思考公共空間的表現。

教師社群的討論也對課程產生極大的支持,不同領域教師給予回饋與專業意見,皆讓課程實施更加札實與順暢。此次的課程實施是個有趣的體驗,學生回饋與反應佳,對於自身居住的環境多了更多與深入的體悟與觀察,也學習到如何將美術中的人文思考方式,帶入議題問題解決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