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06年試行校訂課程「諸羅踏查」,105年開始由歷史科、地理科、公民科及生物科老師進行跨領域共備,並自發性進行嘉義特色景點踏查—嘉義市北門火車站、竹崎車站、奮起湖、幸福山丘等景點,
原本以竹崎學為主,因本校學生來自嘉義縣市,並擴展學生視野,最終確定以諸羅為範圍,並由歷史科、地理科老師協同授課的1.0版試行課程。每學期至少3次教師共備調整授課內容,調降講述教學時間,增加學生分組討論及發表成果的時間,從PPT報告到鼓勵學生拍攝諸羅影片報告,並和阿里山青年大使交流,108學年度2.0版課程正式上路學生回饋反應良好。再由教師共備觀議課及利用學生問卷回饋工具進行課程評鑑,讓授課主題更聚焦,致力於教材教法、評量與教學媒體之創新及滾動修正,目前於109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進行3.0版課程,教學鷹架更加完善,學生探索的空間更大。
地景小遊戲異質分組中
課程目標是希望能讓學生了解諸羅在地的史地特色和文化地景,對諸羅在地地方認同並參與地方事務,藉由了解諸羅地區原住民與漢人文化的衝突,更能尊重多元文化,並結合竹崎產業與阿里山林鐵的題材,了解諸羅於全球化和城鄉競爭中遇到的問題,以合作學習方式,拍攝一部諸羅踏查影片並上台分享。教學方式運用講述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or Project-Based Learninh)、提問學習單引導、實作課程、資訊融入教學、翻轉教學、世界咖啡館等。學習評量採用形成性評量—上課態度評分25%(上課回答、準時到課),分組報告50%(上臺口語表達、他評評分表),其他作業25%(平常課堂指定之各項作業及期末筆試)進行評分。課程對應大學十八學群為地球環境學群、社會心理學群、文史哲學群、遊憩運動學群等。
課程主題分成「歷史文化篇、地理技術篇及實地踏查及發表」三部曲。是歷史觀(時間軸)與地理觀(空間軸)的跨領域協同教學課程。
在課程試行期,因為教師授課時數多,學生報告時數少,故只能有簡單的口頭報告。108學年度正式上路的課程中,調整教師授課時數,增加學生分享報告時數,並鼓勵學生以Youtuber的方式拍攝諸羅短片,隨時調整課程符應學生需求。沒想到,成果報告影片出乎老師意料的精彩,學生創意的點子,拍攝影片及剪輯手法的自學能力強,在給予學生運用工具、時間、小組團隊討論的條件下,多能完成影片剪輯及上臺發表的任務。諸羅踏查的足跡遍布竹崎鄉(真武廟、竹崎親水公園、灣橋北極殿、奮起湖)、梅山鄉(梅子元氣屋)、番路鄉(半天岩紫雲寺)、民雄鄉(中正大學、民雄鬼屋)、新港鄉(新港奉天宮)、嘉義市(蘭潭、嘉義公園、吃遍雞肉飯美食之旅)、六腳鄉、太保市(蒜頭糖廠)、東石鄉(漁人碼頭)等,諸羅踏查的足跡,幾乎踏遍嘉義縣市。

諸羅地景摺頁設計
由於學校地處偏鄉,學生成長環境及家庭組成差異大,導致學生在事件思考和表達能力都較為弱勢,因此每節課都有設計學習單,藉由異質性分組及問題設計引導學生一步步討論主題,並適時由教師引導,最後則交給學生不同的任務包含實作諸羅在地地圖或是期末報告的家鄉介紹影片,更能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做出程度不一的貢獻,在這門課上,沒有學生是虛晃過去的,且許多同學皆表示,經過這門課後,更認識了在地甚至也對在地有更強的地方感,也符應了本門課最初設計的「探諸羅的世界,帶諸羅去世界」的初衷和課程目標。
相關課程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
跨文化行動方案
本課程提供來自不同文化的跨文化場景選擇,並利用引導式介紹、討論和報告來學生增加對文化和文化生活故事的興趣,通過多視角思考多元文化和文化可持續性和創新在我們...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海洋專題研究
四周環海的臺灣,你曾關注過海洋對於我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影響嗎? 本課程希望透過海洋的各個面向,重新激發學生對海洋的關注。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PBL-中山幸福提案
PBL課程,結合生活觀察及聯合國17項永續議題,以學生學習為基礎,培養學生提問力、探究力、敘事力,並透過實作及行動策略展現實踐力。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閱讀理解與表達 A
本課程旨在培育學生解決問題、表達論述與合作學習的能力,由國文、數學共同授課,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主軸,引導學生完成具結構性的專題報告

國立竹東高級中學
問題解決-未來人才
【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團隊合作】竹東高中問題解決讓學生一次收藏。 從自訂問題、系統化搜尋到突破思考侷限形成新洞見,並製作、測試產品,讓學生自己找答案,帶走面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