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演示教師
桃園市立新屋高中/林佳瑩老師
時間
2022.07.02 8:40-10:10 NO.1
課程理念與目標
當我們面對所謂「無動力世代」時,除了感嘆以外,還能做什麼?當學生面對無感的教科書,當知識顯得與生活毫無關聯,當手機成癮已奪去孩子們的感官,我們如何重新喚起他們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因此,這門課要帶孩子走出教室,因教室外有更大的教室。走出教室,進入到真實的社區時,我們可以使孩子打開感官,也打開心中的眼睛去體會這個世界。以「移工、擺攤者、無家者、身障者、視障者、外國人」的視角,重新去觀察平時匆匆走過卻不曾細細體會的社區。而換位思考過後,孩子們能夠運用想像力、創造力來思考如何使社區成為一個更友善、共融的地方。這門課帶者這樣的使命,期許孩子們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也具有解決在地問題能力的公民。
課程與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媒材、評量、策略等)
本課程以學校周圍社區為中心,學習情境能與學生經驗連結。社區為觀察場域,使學生與社區內不同族群互動,例如越南移工、視障者等。透過與人的互動,學生得以同理不同族群在社區中生活的處境,並運用設計思考(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來使社區環境更為友善、共融,並付諸實踐。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學生反思-你覺得人和社區的關聯性是什麼?
「我認為人對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可以影響他是否為社區做出更好的改善。社區的環境也影響著人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對於社區的看法。總體來說人和社區之間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他們之間的互動是互相的,人對於社區的想法和社區帶給人的感覺,我覺得兩者都是息息相關的。」
「我認為社區跟人是互相牽引的,因為我們做的任何事、任何舉動都有可能影響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因而對社區產生影響。」
學生反思-我們如何使社區變得更加共融?
「我覺得我們可以辦一場活動邀請整個社區的人,讓他們暢所欲言,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出來,提出來之後,大家一起討論,再來改進。因為一個社區要共融,那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很重要的,可以更了解彼此,還可以讓大家的相處的更好。」
「我覺得可以讓社區多舉辦活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社區跟我們是密不可分的,讓我們學會共同解決、處理事情的能力,也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讓社區意識更團結、融洽。」
相關課程

國立鹿港高級中學
機器人結構與設計
本課程為機器人初探為內容,首先瞭解機器人之發展與概念,接著以機器人思維的角度,學習機器人結構、作動與感測,再以競賽任務為練習,參與競賽為目標。

臺中市私立衛道高級中學
學習診療室
本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思考與實作,旨在連結本校學生圖像與願景的「方法學」學習法,最後以「世界咖啡館模式」成果發表。

臺中市立中港高級中學
你農我農
課程結合校園既有的食農園地和落棄堆肥區,課程議題多元,提供農事實作體驗、探討農業議題,期許學生擁有思考力、問題解決力。

臺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
做自己的學習設計師
透過四學期自主學習課程,由導師與專業領域指導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當自己的學習設計師,並在期末進行跨班跨年級分享自己的旅程。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翻轉空間造化美」:跨域美感素養的課程實踐
打破學期間課程單元各自獨立的藩籬,以每週一單元扣緊課程核心,規劃12週課程,以培養本校博雅建中人與品味、品質及品格的三品人生哲學為教學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