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優課程

後勁嘻遊記

從河流出發,帶學生走出校園,觀察並反思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變遷,勾起在地情誼,主動關心、參與社會議題,讓學習和生活緊密連結。

地方學
校訂必修
跨領域
DOWNLOAD
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李若瑛、李元君、葉誌軒、蔡玉葉、劉素華、潘柏宸

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 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 溝通互動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 社會參與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理念與目標

一、課程理念
課程以「河」RIVER為起點,我們帶著學生嘻(情意)遊(技能)後勁溪,記錄(認知)從中獲得的知識,希望他們從生活中學習並印證所學,增加學習的興趣,提升對生活環境與公共議題的關注。

二、課程目標
將知識連結生活(Related),從認識校園周圍環境與文化的變遷,訓練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Inquire),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力(Embrace),並啟發學生熱情參與公共議題的主動性(Vehemence),從認識自己的家鄉出發,更能深刻的了解我們在國際上的位置,並產生在地意識並開啟國際視野(Realization)活公民」。
 

課程與教學設計

本方案為高二的校訂必修課程,延續高一校訂必修「閱讀新勢力」課程,學生具備資料擷取、分析等閱讀理解能力後,這門跨領域課程設計,讓學生能提升學科知識的生活應用與跨科整合能力。

課程主題以後勁溪沿岸的環境與在地文化為素材,以「變遷」為核心概念,帶學生從中山高中出發,沿著後勁溪河畔展開在地故事構築。從河流變遷到聚落人群的移入,以及位於後勁溪流域下游的楠梓區,於人地互動後所形塑的景觀變遷,我們藉由「人與河的距離為何變得疏離?」、「新社區移民如何與舊聚落文化共處?」、「地景為何而變?面對變遷我們如何回應?」等三個主題的叩問,帶學生拼湊後勁溪流域的人地互動歷程,以及思辨自身對生活環境變遷應有的態度與回應。

教學設計以問題導向教學模式(PBL),強調以小組合作學習的知識分享,提供多元化的媒材,由老師訂定討論的問題與鷹架,讓學生透過觀察、閱讀,動手操作、繪圖、論述,與實際走訪田野等方式,拼湊出各種變遷現象的過程與原因,並在最後將自身感受進行創作。其中透過問題引導的學習單作為形成性評量,並設計具有多元且生活化的總結性評量(議題討論影片剪輯等),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學生能自主提出疑問、多方對話與辨證後,於此構思歷程中,達成以學生本位的教育方針,使知識不再只是灌輸,不再跟社會脫節,是有實際效益、適切、有溫度且值得實踐的。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一、學習表現
學生在課堂中,能熱切的討論環境與文化的變遷現象與原因,對於未來面對永續發展的議題時可依所學有所立論與因應。如從河流踏查的詩文創作抒發對於環境變遷的感受,從聚落與廟宇觀察的繪圖創作,詮釋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最後,以探討後勁五輕煉油廠相關的三個議題,以文字與影像創作的方式,讓學生針對地方未來的發展表達立場與看法。

二、學習成果

  1. 提升對於學校周遭變遷歷程的認識,加深在地情感連結:不論是否為本地的學生,皆能肯定課程深化了對學校周遭環境的認識,並經由實察,深刻感受周遭與生活的連結,進而內省自我是否忽略了對家鄉的關心。
  2. 進行各學科技能的訓練實作,並達到學習技能的遷移的效果:本課程在課堂中進行許多實務操作,使學生將學習技能加以遷移,利用實務操作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識與印象,補足學科課程實作練習的不足,也帶領學生整合各領域能力後進行作品產出。
  3. 理解人類與環境互動的相關議題,與素養導向學習接軌:課程的核心宗旨在進行「態度」的培養以及「技能」的練習,降低知識層面的「認知」——課程中會刪去大量「純知識」的授課,進一步強調知識的靈活運用,並將學習與生活情境連結;此目的為涵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讓學習與生活接軌,加以貼合108課綱素養導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