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優課程

花蓮學

花蓮學要帶給學生什麼呢?一生的養分吧!從文學中認識花蓮、在實作中連結花蓮,於踏查中了解花蓮,進而被感動而喜歡花蓮,成為真正「花蓮人」。

地方學
校訂必修
跨領域
DOWNLOAD
國立花蓮高級中學
葉集凱、楊媛婷、黃怡婷

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 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 溝通互動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 社會參與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理念與目標

國文科:建立有感的在地課程,讓學生思考、喜歡花蓮。在學生心中種下種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他們會想起故鄉,進而返鄉深耕花蓮。

歷史科:從校史談起,瞭解花中師長的期許,並訂下未來目標。花蓮開發史則是瞭解花蓮這塊土地的過往,在未來能做到永續經營的目標。透過實地踏查,將文獻結合現狀做比對。

生活科技:運用實作木工作品,連結學生與花蓮的關係。未來離開花蓮,看到自己的木工作品,會想起這門課帶來的感動。
 

課程與教學設計

w1: (國文科)觀點呈現:思考各縣市特色,反思花蓮的區域特色。【分組討論、講述法】
         (生活科技)用曼陀羅九宮格尋找花蓮意象;從自己的名字找到與花蓮意象相關的字。
         (歷史科)花蓮高中校史室及校園巡禮、花蓮高中校史。
w2:(國文科)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定義一條家鄉的路。【講述法、個人作業】
        (生活科技)從顏色尋找花蓮意象;實作捻線,一條具有花蓮意象的吊繩。
        (歷史科)花蓮高中校史。
w3:(國文科)思考疫情下的花蓮與我、閱讀校友作家:林宜澐〈阿拉貝絲克〉
                         【分組討論、上台發表、講述法】
        (生活科技)完成花蓮意象與我的設計文案;抉擇一字,預備製作木工作品。
        (歷史科)花蓮開發史:清代到日本時代前期。
w4:(國文科)從家到「家(花蓮高中)」:花中一隅大調查、上學路線及週邊地景、閱讀陳黎〈小城〉、
                          創作「花蓮小城」新詩【班級採訪、作業】
        (生活科技)實作一:「我的花蓮意象」隨身吊飾。
        (歷史科)北線踏查:花蓮港與鳥踏石仔。
w5:(國文科)形塑我的花蓮意象:校友作品呈現多元的花蓮意象、 繪製個人的花蓮意象(圖)。【講述法、個人作業】
        (生活科技)實作二:「我的花蓮意象」隨身吊飾;明信片+一行詩
        (歷史科)花蓮開發史:日本時代後期至戰後。


合科:動態作品-「今昔洄瀾」影片作品、靜態作品-木工作品+明信片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國文科:從不同面向要求學生觀察與思考花蓮,藉由寫作、小組討論、繪畫等,讓他們留意生活周遭事物,部份學生能經由課程的引導,改變他們看待花蓮「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觀點,對照第一週作業「花蓮13鄉鎮特色」的粗淺理解,在第四週作業「創作花蓮小城、家鄉路與我」、第五週的「花蓮意象(圖)」及學期末的「學習歷程回顧」,能得知大部份學生確實對花蓮在地「有感」了。

歷史科:經過老師對校史與花蓮開發史的介紹,同時透過歷史這一科的作業,讓他們對花蓮這塊土地能夠更緊密的接觸。同時,花蓮意象這個主題,可以從老照片、老故事、古蹟及歷史建築得到養料,支撐他們的想法,完成作品。
生活科技:以「做、用、想」出發,帶領學生由捻線及木工實作體驗,認識工具的使用方法,並完成「花蓮意象與我」隨身小吊飾。更深刻地連結了自己成長地--花蓮與我。最後,以明信片做為最後的靜態作品輸出,增添不少文青氣息與成就感。

合科:透過分組影片的拍攝,讓學生能夠實地走訪花蓮市區,並且結合文獻資料的收集,可以更深入瞭解花蓮這塊土地。不止參與的學生能夠瞭解拍攝主題的今昔對照,更可以將影片上傳至網路社群,讓更多人知道花蓮的歷史。另外,在影片製作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熟悉劇本、收集資料、編寫文字、攝影、剪接、字幕與旁白等拍攝影片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