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B 溝通互動
C 社會參與
課程理念與目標
1.啟迪學⽣學習動機,願意積極主動學習。(情意)
2.培養學⽣好奇⼼以及⾏動⼒,進⽽發現界定社會問題,發揮潛能。(情意)
3.培養基本知能,觀察與蒐集資料,並在⽣活中融會所學,統整運⽤。(技能)
4.培養學⽣在地關懷與國際視野(認知)
5.培養學生探索不同文化與各群體的相互理解(情意)
6.建立學生分析與詮釋資料能力,並且擁有成果展示、口頭報告與表達之能力(技能)
課程與教學設計
一、本課程是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之一。
課程的初始構想來自於<108課綱-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中所列的「三項九條目」:從實作中,探究史料是什麼? 歷史解釋是怎麼形成的?如何從歷史解釋與敘述中,剖析出隱藏其中的觀點及延伸出的爭議。最終期待學生能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二、研究主題的設定:女性主義
避免學生在尋找研究主題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形成太過發散,不知從何處發想。所以在學生的必、選課程中尋找主題。選擇「女性主義」的原因:
(1) 在《歷史III/歷史考察/從女性說起》與《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皆有女性主義的學習單元。
(2) 女性主義同時包含七大議題的:性別平等教育、家政教育、人權
教育。亦符應「SDGs-5. 性別平等」的主題。學生經由一個主題,加深加廣的探究、小題大做,在學習歷程中培養多元視角的發現問題與思辨的能力。
三、數位平台及技術的運用與培養
呼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文科生需要有科技的硬實力,以及環保概念,本,課程多數在電腦教室進行,以classroom平臺傳送訊息、發派作業、蒐尋、閱讀資料最後上傳作業。減少學習單與補充資料的印製。另外,以簡報與Vlog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
四、多元評量
(一)形成性評量:學習的積極度與討論的參與度。
(二)總結性評量:學習單、小組製作與發表簡報及Vlog,學生互評。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一、學生表現
(一)史料閱讀與資料搜尋、過濾、分析、歸納的能力,並藉此完成學習任務。
(二)延伸一年級的「自主學習」,小組自主訂定完成學習任務的日程表。
(三)溝通表達力。
(四)數位運用能力。
二、學習成果
完成的主題中,大致分為兩類,探討身體自主權與人權,例如:<需要被尊重的紅色7天>、<女性的墮胎權>、<大男人主義下的女性生活>、<1970年代開始的女性服裝史>。另外,則是女性人物的研究,例如: <珍•奧古斯丁(Jane Austen)>、<瑪莉•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三、學生的反思與回饋
「這門課讓學生用新的方式去學習歷史,注重在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他們喜歡的,而不單單只是老師希望我們學的,這樣更能吸引學
生主動去參與,激發學生的特長還有興趣。」「在期末的vlog發表中,我發現了別組的影片內容都很多且能夠清楚的表達有關他們的研究主題內容且剪輯的也很流暢完整,而我們這組內容偏少資料不夠完整,這是我們與別組的差異之處」「在期中與期末報告時,發現了我們這組與別組的差距和不足之處,並從中學習其他組別的優點及改善我們這組的缺點及我自己的學習態度。」
相關課程

天主教道明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道明高級中學
機電整合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
擺接行旅
「擺接行旅」藉由認識擺接平原的自然環境、歷史淵源及人文風情,實現中和高中的教育願景-培育兼具跨境行動學習、人文社會關懷、現代科技素養與國際移動能力之世界公民。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
Novels 讀書繪
學生深入了解英文小說的內涵,輪流擔任 director、summarizer、illuminator、connector、illustrator 角色任務,學生能發揮長項,增加實作、發表到最後能說英文故事。

桃園市立內壢高級中等學校
媒體識讀停看聽
時下資訊爆炸,本課程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了解新科技的影響,拓展多元國際觀,進而正確分析、應用媒體,成為獨立思考的閱聽人。

臺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
高思智慧創意專題
本課程由遊戲式學習、設計思考出發,設計團隊任務,鼓勵學生溝通、合作、創意、思考,進而培養自我實現,奠基成功的關鍵特質-非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