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B 溝通互動
C 社會參與
課程理念與目標
戶外環境,為人們所生存的空間,也是人與環境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人與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因而產生不同的區域特色,本課程計畫以戶外教育與地方學為主軸,並以12年國教課綱發展學生自發、互動、共好之素養,以及跨領域學習整合能力為理念設計課程,以位於宜蘭縣的宜蘭河流域,作為體驗式學習的場域,除了認識蘭陽平原的區域特色的形成外,亦希望藉此達到下列目標:
(一)、藉由跨領域探索式課程設計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探究思考、以及自主性的問題解決能力,並培養終身學習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培養正確之環境道德。
(二)、藉由地方本位的課程設計建立學生和在地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區議題、重大議題之深度連結,涵養學生之地方感。
(三)、訓練學生能實際使用各種地圖、地理資訊系統工具、田野調查等地理技能,並整合地理、歷史、公民、生物、地科等跨領域學科知識,以storymap為工具,提出地方再生的旅遊行銷方案。
(四)、藉由探究式的課程架構,建構學生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從戶外場域中培養發現問題進而蒐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與教學設計
課程透過多次帶領學生到實地進行戶外實察與討論,最後再利用最終表現任務—地方創生的旅遊行銷方案的實施,讓學生不是僅待在室內單向的接收教師給予的訊息,也需要透過自己的五感到當地進行實地的感受,並期待透過更具挑戰性的最終報告--表現任務的實施,讓學生必須透過自己與組員的討論、資料收集、規劃可行方案、公開報告,相互詰問的過程,對於自己的所學能更有所感,也能透過自己動手觀察、探究的過程了解地方環境的變遷,而這樣的練習,都需要教師、學生與在地資源的提供,也讓”地方”成為一個提供脈絡化與情境化教學的重要場域,以符應108課綱中的素養教學,並學生能學習與自己、組員與地方,自發、互動且共好。
1.教學上使用講述法、實作、自導式實察等方式,讓學生可以從各方面去認識蘭陽平原的特色與區域特性,透過對在地故事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地方感,期待學生在戶外實察中開啟與在地的連結,讓學生與地方連結而有感,有感而有溫度,有溫度而有故事,啟發而形成有溫度的宜蘭人。
2.評量方式採書面報告、作品發表、實作的多元評量方式,希望學生從認識到保護宜蘭與行銷宜蘭,並提升學生對於永續發展的公民素養。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本課程模以宜蘭河流域為主體,分別討論了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的關係,宜蘭河變遷與發展,暨扣緊「知識、技能、情意」三大面向,也讓學生理解自然與人文是彼此影響的;而為了解決問題,課程也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內容,建構起不同的學習目標。而利用戶外場域進行課程,一方面是學生到了戶外觀察探索,除了能夠應證在書本學的內容及老師的講授之外,更希望學生藉由五感體驗過後能更珍惜我們的環境資源,能夠從自身做起,善於觀察探究,及愛護自然並珍惜每一份資源,且能夠關懷在地事務,例如:節水、節電、使用環保袋、關心公共環境議題等等。在課程評量中除了短期的成效檢核,先以學生的心得反思作為課程是否達到成效的指標,再以最終表現任務—宜蘭創生旅遊storymap進行報告或實地導覽,試圖為宜蘭的新生找出出路,可從表現中看出學生的在地情懷與解決事情的思考是否完備及具創意。學習素養的養成,是讓學生終身受用,可以應用在以後生活的任一個舉動,希望學生日後的生活態度,都可以保有這份堅持。
相關課程

國立竹山高級中學
探索與表達
探索與表達為校訂必修課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對國際重大議題的關心及探索,並培養學生對簡報製作的能力及口語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與見解。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
跨文化行動方案
本課程提供來自不同文化的跨文化場景選擇,並利用引導式介紹、討論和報告來學生增加對文化和文化生活故事的興趣,通過多視角思考多元文化和文化可持續性和創新在我們...

臺南市立永仁高級中學
自主學習∶我的學習、我做主
自主學習推動模式採高一上增能課程+微試行、高一下完整自主學習課程、高二上完整自主學習+成果展、高三上下自主學習+選修課程,以奠定學生自主學習基礎、提升自主學習動...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
科技應用專題(解謎遊戲設計)
本課程從遊戲體驗開始進行跨域學習、關心各項議題,並活用各項科技應用能力,以團隊協作方式設計出融入議題的解謎遊戲。

雲林縣私立文生高級中學
文生人看世界─國際議題論辨課程
"本課程以SDGs為出發點,從國際、台灣,最後回歸到雲林正在發生的一切,引導學生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探究與分析,並從中尋求可能的解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