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優課程

食農藝趣

「吃的是什麼?從哪裡來?」以簡單的問題發想,結合永續議題融入,帶領學生親手種植與認識農業背後的意涵,進而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在未來能將永續概念融入其生活模式,減緩目前的環境危機。

SDGs與全球公民素養
多元選修
跨領域
DOWNLOAD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徐振家、余忠翰、柯沛吟、卓錦鈺、卓滋紓、簡大為、楊尹榕

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 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 溝通互動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 社會參與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理念與目標

慈大附中在校園中利用閒置用地打造出微型菜園「永續」經營,從融入多樣性植栽、多元化教學及能源善循環開始。進而組成社群進行課程設計,透過實作環境友善農法與糧食知識並重的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學習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及個人實踐方式,也與地方社區一起合作,實踐SDGs指標中第11項「永續城市」與第12項「綠色經濟、永續消費」中的理念,真正成為「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
 

課程與教學設計

目標:
透過實作環境友善農法與糧食知識並重的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學習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及個人實踐方式,同步加深學生對於「永續」的理解。期許學生能在這門課中融合其他系列課程中所學,從中習得永續農業的理念與環境友善農法,藉由點滴努力的實質行動改變環境。

技能:
透過體驗活動的引導,提升自尊與帶動身體的細部運動,也能在團體歷程中培養正面的社會互動技巧,同時透過實作學會環境友善農法技巧,以提升學生身心素質。

認知:
透過引導與討論,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永續議題、糧食議題、食物正義等相關議題的概念,再引導至SDGs指標,提升學生理解層次,朝全球公民目標邁進。

情意:
期許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逐漸關心環境永續發展,進而實踐SDGs指標中第11項「永續城市」與第12項「綠色經濟、永續消費」中的理念,也期許學生將這樣的態度日後遷移到生活中,無論未來學生從事什麼行樣,在哪生活,都能實踐這樣的態度,進而影響周遭的人,以改變世界,真正成為「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

ICT資訊及通訊融入:
運用ePeer平台,學生可即時記錄課程學習成果、作物生長情形,也有利於保存與後續製作學習歷程;教師也可即時上網回饋,減少批改的時間差。藉由數位科技融入教學,能讓課程跳脫於傳統,更加活絡。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學生成果可區分為實作部分與學習單部分,期許透過形成性評量逐漸展現學習成果,概述如下。

1.學習單:每堂單元結束後學生立即上網填寫所學及省思,教師即時給予回饋,留下當下最真實的感受,也有利於日後彙整及記錄。

2.農作產出:實際運用校內土地與閒置空間開墾田,以種植簡單作物為主,如葉菜類、瓜果類。除課堂時間外,學生也需額外安排時間輪流照顧作物,體驗農人辛勞以及團隊合作。即使因天氣等許多不可控因素,造成作物收成不如預期,但在農作過程中體驗到的經歷和團隊合作,學生也能夠觀察植物慢慢成長,結果雖然不盡人意,對學生來說還是很好的經驗與歷程。也能結合課程前期的理論,讓學生深化所學。展現出來的歷程也能清楚呈現開墾的過程,在一般普通高中的課程中,是很特殊及豐富的歷程。

3.餐食產出:在參訪當地小農與地方共生機構後,運用所得食材,在團隊合作下烹調出符合「永續」概念的佳餚,在過程中學生能展現創意與合作,同時去珍惜手中得來不易的食材,藉此培養出對糧食議題的關心。
 

除學習單紀錄外,每堂的分組實作中,小組成員會彼此記錄學習歷程,一步步呈現完整實作的歷程。

課程在耕作體驗之際,也結合園藝治療的理念,帶學生一同回顧過去生命經驗裡,與植物有關的點滴故事,喚起學生情感部分,形成難忘的經歷,也將這樣的情感融入生活中,成為能善待自己與環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