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B 溝通互動
C 社會參與
課程理念與目標
當我們面對所謂「無動力世代」時,除了感嘆以外,還能做什麼?當學生面對無感的教科書,當知識顯得與生活毫無關聯,當手機成癮已奪去孩子們的感官,我們如何重新喚起他們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因此,這門課要帶孩子走出教室,因教室外有更大的教室。走出教室,進入到真實的社區時,我們可以使孩子打開感官,也打開心中的眼睛去體會這個世界。以「移工、擺攤者、無家者、身障者、視障者、外國人」的視角,重新去觀察平時匆匆走過卻不曾細細體會的社區。而換位思考過後,孩子們能夠運用想像力、創造力來思考如何使社區成為一個更友善、共融的地方。這門課帶者這樣的使命,期許孩子們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也具有解決在地問題能力的公民。
課程與教學設計
本課程以學校周圍社區為中心,學習情境能與學生經驗連結。社區為觀察場域,使學生與社區內不同族群互動,例如越南移工、視障者等。透過與人的互動,學生得以同理不同族群在社區中生活的處境,並運用設計思考(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來使社區環境更為友善、共融,並付諸實踐。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學生反思 你覺得人和社區的關聯性是什麼?
「我認為人對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可以影響他是否為社區做出更好的改善。社區的環境也影響著人的安全感,可以影響一個人對於社區的看法。總體來說人和社區之間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他們之間的互動是互相的,人對於社區的想法和社區帶給人的感覺,我覺得兩者都是息息相關的。」
「我認為社區跟人是互相牽引的,因為我們做的任何事、任何舉動都有可能影響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因而對社區產生影響。」
我們如何使社區變得更加共融?
「我覺得我們可以辦一場活動邀請整個社區的人,讓他們暢所欲言,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出來,提出來之後,大家一起討論,再來改進。因為一個社區要共融,那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很重要的,可以更了解彼此,還可以讓大家的相處的更好。」
「我覺得可以讓社區多舉辦活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社區跟我們是密不可分的,讓我們學會共同解決、處理事情的能力,也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讓社區意識更團結、融洽。」
相關課程

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
社會議題探究(我好愛蘭女)
以「我好愛蘭女」5字,作為課程發展理念的核心。 從自我價值觀的討論,逐步探討社會階層流動、人際關係互動、性別平權與宜蘭地方文化特色。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食農藝趣
「吃的是什麼?從哪裡來?」以簡單的問題發想,結合永續議題融入,帶領學生親手種植與認識農業背後的意涵,進而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在未來能將永續概念融入其生...

天主教道明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道明高級中學
機電整合

臺南市立永仁高級中學
奔跑吧古都:探索台南・再現台南
希望帶領學生透過共讀、實境解謎、走讀台南等五感六覺,重新體驗臺南生活,並與自己生活經驗聯結產生共鳴。最後藉由小組規劃臺南主題行程,寄送給馬來西亞姐妹校學伴,向...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淡水學
從淡水出發,以始為終認識這片土地。整合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述說生命故事,探究地方議題,策劃導覽活動,通力完成主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