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關連性
A 自主行動
B 溝通互動
C 社會參與
課程理念與目標
課程理念
108新課綱下,當我們期許學生「自動好」,仍要回歸正向心態與基礎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享受閱讀、暢意表達」,才能真正落實「終身學習者」。
課程目標
105年度,曙光成為第一批前導學校,以「閱讀理解與表達」作為校訂必修,並結合天主教特色「生命教育」,規劃三年一貫的課程;每學期以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討論主軸,師生一同嘗試提出解決行動方案,期許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懷抱正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上的光與鹽。
課程與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閱讀理解與表達」的第一步是「閱讀悅讀」,高一上藉由教師介紹共讀書目,讓學生樂於分享閱讀的經驗,並學習正確的理解文本,培養閱讀習慣。高一下之後,由跨領域教師協同共備,結合SDGs17項議題,引導學生看見當代社會現象、分析不同文本媒材,最後梳理詮釋,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解決的行動方案。
媒材
曙光每班均建置電腦與投影幕,教師除了共備自編教材之外,透過影音設備與相關書籍文本達到全方位的閱讀體驗。
評量
以多元評量方式考察學生學習狀況,原則上:平常成績(上課參與、講義書寫、小組合作)60%+成果展現(期末報告)40%
策略
1.教師共備
由各領域教師共同策畫,並針對每學期SDGs議題提出解決草案或引導省思,最後產出自編教材。
2.三年一貫
校訂必修應是主軸明確且循序漸進,我們規劃以「閱讀理解與表達」為核心主軸,由閱讀技巧到SDGs議題探究,逐步完成具「優質力、世界心」的曙光願景。
3.生命教育
曙光為天主教學校,本課程結合生命教育,闡述「品味人生」、「真愛奉獻」,以達到「全人跨域」。
4.自主學習
當學生積極迫切地想要知道、理解、發聲,才會產生內在動力,促使他們主動查找所需要的資料,或是增進個人的各項能力,最後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公民素養的終身學習者。
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果
學生學習表現
1.嘗試解決問題
當走出教科書舒適圈後,學生會訝異SDGs都是真實且迫切發生在地球上的現象,而要如何參與、甚至進而解決,端看自己有沒有相當的能力。
2.學習溝通與包容
遇到難題,要解決之前先要學習包容。學生彼此交換意見,聆聽了解,同時也要磨合商量、各退一步,沒有誰是完全正確的,也沒有人的建議應該被忽略……
3.由「閱讀理解與表達」到「自主學習」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下,所謂的「知識」不僅日新月異,還有可能隨時汰舊換新,若無自主學習的能力,多數人皆難以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這也是「閱讀理解與表達」的重要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生成果
1.有形成果—
(1)閱讀增能、成績提升:學生學習歸納整理的閱讀技巧,再應用於各學科中,提升學習效果。
(2)行動方案、自發改變:由SDGs議題開始,以ORID焦點討論為輔,進行對世界脈動的了解,同時也反思生活盲點,提出可行的行動方案,改變從自我意識開始。
2.無形成果—
(1)包容理解、崇真篤愛:在討論的過程中,難免有齟齬或是各種困難,透過磨合與互動,學習聆聽與包容,實踐同理心。
(2)帶得走的終身學習能力: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透過解決議題,學生除了大量閱讀思辨,也了解自身不足之處,進一步推動終身學習的習慣。
相關課程

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與文字共舞
剛上高中,對於「學習歷程檔案」,身旁同學感到無所適從。而我很幸運,自幼喜愛閱讀與寫作,加上身為農家子弟,我熱愛這片土地,又有特殊的生活經歷,因此我把握自主學習課程...

天主教聖功學校財團法人臺南市天主教聖功女子高級中學
媒(沒)有人說的故事
本課程帶領學生嘗試以報導的角色走出校園,將自身作品經由企劃、公關等方式傳播和行銷,讓外界看到高中生也能關心公共議題並進行倡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網路世界 數位公民
我們運用NPDL深度學習法來設計這門跨校課程,教學生使用工具與方法識讀媒體訊息。學生嘗試將觀察到的媒體問題,在期末運用所學設計行動方案,期能影響周遭,帶來改變。

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後勁嘻遊記
從河流出發,帶學生走出校園,觀察並反思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變遷,勾起在地情誼,主動關心、參與社會議題,讓學習和生活緊密連結。

桃園市立內壢高級中等學校
國際議題探究
彼得.聖吉(Peter Senge)曾說:「學習沒有專家,自己去體驗,才是最真實的。」本課程即是採取LBD(Learning By design)及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模式,以脈絡化...